February 2007 | thebereancall.org

February 2007

Adnkronos International,2006年12月7日︰有一名意大利的天主教高級神職人員認為,教皇本篤十六世於伊斯坦堡的藍色清真寺(Blue Mosque)祈禱,開啟了「跨宗教對話」的新一頁︰「這是歷史上首次有教皇在清真寺向神祈禱,即使約望保祿二世到訪大馬士革清真寺(Damascus Mosque)時,他也沒有向神祈禱。 ChristianWorldviewNetwork.com,2006年10月17日(節錄)︰泰得巴爾(Ted Baehr)寫道︰「當《紐約時報》刊載美國的異教消息時,我們要開始想究竟我們是否需要用另一套眼光來看待這些消息。《紐約時報》的Laurie Goodstein於2006年10月6日的一篇文章中表示,那些誕生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嬰兒高峰期的少年人,他們當中有35%為福音派信徒;「倘若現今的趨勢延續下去的話」,福音派的少年人將會急劇下降至現今的4%。該份報章引述了多名年輕基督徒的話,他們分享到他們正因著同輩的影響、消費主義、冷嘲熱諷,以及眾多娛樂媒體所推崇的物慾觀,而感到難以在生活上持守信仰。 巴拿研究中心(Barna Research Group)的調查顯示,全美國有9%為相信聖經的福音派基督徒,36%為重生了的基督徒。巴拿研究中心的報告又指出介乎1946至1964年之間出生的美國人之中,有49%會參與星期日的教會聚會,在1965至1983出生的有43%,但介乎1984至2002年的則只有33%。 這是個嚴重的問題。倘若美國步英國和歐洲的後塵,成為後基督教國家,這世界便會像一顆熟透了的果子,將要落入回教(這是一個不斷透過刀劍來擴張的宗教)的手裡。若有人不相信某一宗教,就會相信任何的宗教。 儘管情況如何惡劣,但有一事仍叫我們感到欣喜,就是現今仍然有不少福音派領袖以青年人為事奉對象,務求牽起一場復興運動,讓他們能成功抵抗那些充斥於潮流文化和教育制度中的腐化現象……。有一些組織正在阻止美國陷入異教化危機,MOVIEGUIDE® (www.movieguide.org)和基督徒電影電視委員會(Christian Film & Television Commission™)就是其中的例子,它們全力監察大眾娛樂媒介對社會所造成的壞影響。〔編者的話︰我們同意現今的福音派信徒(尤其是青年人)正面臨嚴重的問題,但我們認為,那些旨在「阻止美國陷入異教化危機」的運動,只會在不知不覺間令上述問題變得更嚴重。我們會在下個月的主題文章中探討有關問題。〕Read more
news alert
問︰ 究竟何時才會出現「眾目要看見祂」、「無不屈膝」的情景呢? 答︰ 這不會發生於信徒被提之時,因為那時耶穌不會重臨地上,卻要在空中與眾聖徒相遇。得救的人會被提至天堂,只有他們才可以看見祂︰「等候所盼望的福,並等候……救主耶穌基督的榮耀顯現」(多二13);「主若顯現,我們必要像祂」(約壹三2)。當耶穌基督第二次臨到地上,彰顯其大能和施行審判時,便會出現「眾目要看見他……,地上的萬族都要因他哀哭」以及「無不屈膝……,無不口稱耶穌基督為主」(腓二10~11)等的情景。 問(結合了多個類似的問題)︰ 當我還在浸信會的教會聚會時,我只聽到「凡願意的就可以來」、「相信主耶穌基督就可以得救」、「只須接受祂便行」等等以人作為出發點的信息,卻記不起有沒有人提及神的主權、揀選、預知、預定或聖靈引導人得救恩等的信息。當我們的傳道人接受了某些長老宗的教導,並開始教導這些道理時,我們的教會隨即出現一陣動盪。我問神︰「神啊,我當相信誰呢?」 波拿爾 (Horatius Bonar) 的《神聖潔之路》 (God’s Way of Holiness) 以及 愛德華滋 ( Jonathan Edward )對自由意志的看法,都曾令我得著很大的幫助。造物者將自由意志放在人裡頭,這是個無可否認的事實,但究竟是甚麼因素推動自由意志作出選擇呢?按 愛德華滋的看法,我們會根據我們認為最希望得著的事情來作出選擇 …… ,但罪人按照自己的心意,絕不會認為神是個好的選擇;我們的心總會引導我們離開神,除非神的靈感動人,讓人的心透過重生的神蹟而得著改變。不錯,耶穌邀請我們來到祂面前(約七 37 ),但誰願意這樣作呢?只有 …… 聖父和聖靈,才能驅使一個重生的罪人承認耶穌基督為救主。即使耶穌基督也這樣說︰「 若不是差我來的父吸引人,就沒有能到我這裡來的。 」(約六 44 )。因此,我們一眾弟兄姊妹在有關課題上的爭拗 …… 理應就此了斷 …… 。我很欣賞你們致力維護真理的立場,但現在卻看見大家對加爾文學說和自由意志進行爭論,這叫我感到很難過。 答︰ 我明白你所關注的事情。波拿爾和愛德華滋都是廣受敬仰的基督教領袖,然而聖經(而非任何人)才是我們的最終權威所在。 你說神將「自由意志」賜給我們,但然後你問︰「 究竟是甚麼因素推動自由意志作出選擇」,可見自由意志並不自由。你說人其實不想來到基督面前,除非他們得著重生,「 只有 …… 聖父和聖靈,才能驅使一個重生的罪人承認耶穌基督為救主。」相信你也發現兩者出現極大的矛盾! 倘若加爾文主義是對的話,那麼大部份的人類都被神愚弄了。神向那些沒有回應的人說「到我這裡」,因為祂並不驅使他們來到祂面前。可是,祂最終卻因為他們不來,就將他們丟在火湖裡,即使祂其實可以叫人來到祂面前!聖經中有數以百計的經文指出神呼召人悔改,並透過先知表達其對以色列的憂傷,倘若上述事情是真的話,這些經文更是玩笑一場。那些既沒有被祂重生、又沒有從祂那裡得著信心的人,卻因為沒有相信福音,就被祂永遠丟在火湖裡,祂真的不想這樣作嗎?這就是你所相信的「神」嗎?我希望不是。 當時神有其主權,祂喜歡作甚麼就作甚麼,我們無法提出異議。然而祂應許說祂愛世人(約三16),並「願意萬人得救」(提前二4),而且「神就是愛」(約壹四8、16)。然而按照加爾文的學說,神卻叫那些祂能拯救的人受刑。在聖經中,神用盡一切方法叫人歸向祂,但人卻有選擇的權利。當然,祂曾哀痛地說︰「我為我葡萄園所做之外,還有甚麼可做的呢?」(賽五4)耶穌曾哭著說︰「我多次願意……,只是你們不願意」(路十三34)。「Freewill」(「甘心」,意謂「自由意志」)一詞在聖經中出現過17次。加爾文學說並不贊同自由意志,他們認為,只有那些由神主動驅使他們悔改和相信福音的人,才會歸向祂;惟有神透過其「 不可抗拒的恩典」來將罪人「重生過來」,祂就將信心賜給人,叫他相信。但聖經說︰「 願意的,都可以白白取生命的水喝。 」(啟二十二 17 ) 加爾文學說認為,在神驅使我們相信之前,我們必需要重生。聖經卻說,我們須透過相信福音而得著重生︰「你們蒙了重生……,是藉著神活潑常存的道……,所傳給你們的福音就是這道。」(彼前一23~25)約翰說︰「你們信了祂,就可以因祂的名得生命〔也即是得著重生〕。」(約二十31)按照聖經的教導,重生來自相信福音;但加爾文主義卻認為即使罪人還未相信福音,神也可以將人「重生」過來,這顯然不合乎聖經。 這並非「極端加爾文主義」,卻屬「溫和派」的加爾文學說,其中的支持者包括麥宇翰(John MacArthur)、 斯伯樂 (R.C. Sproul)、 約翰派博 (John Piper)和甘雅各( D. James Kennedy) 等。他們認為神愛世人,但祂對某些人(這些人的特點是︰基督沒有為他們代死,祂不想在天堂看見他們,祂亦因此沒有重生他們)所顯出的愛卻有所不同,這其實不算是愛,因此我們出版了一本名叫《 What Love Is This? 》(書名的意思是《這是愛嗎?》)的著作,你讀過嗎?我在這書中深入探討有關問題,相信你必能從中有所得著。究竟神願意全人類得救(正如聖經所言)還是只揀選部份人得救?究竟基督是為著全人類而死(正如聖經所言)還是只為部份人而死?這些都是我們須格外留意的問題。過去二十年來,無論從我們的電台節目「 Search the Scriptures Daily 」(所有節目均可於我們的網頁下載)、主題文章或問答環節,你會發現到我們沒有花太多時間討論加爾文 主義 。 你說我花了太多時間來討論加爾文主義,但你又說「只有信奉加爾文主義的人才會討論神的主權、揀選、預知、預定或聖靈引導人得救恩等的信息」。由於加爾文主義對這些課題的見解充滿錯謬,我們還可以默不作聲嗎?無論我去到那一處,總會有基督徒告訴我加爾文主義正在教會中引起混亂和紛爭,而且受影響的教會越來越多。 我明白你所關心的問題,也知道你常常建議我們應少提加爾文主義──但我們所作的只不過是回答讀者提問。我已嘗試不直接引述加爾文的觀點,除非在有需要的時候。但很諷刺的是,你卻使我要再次回應有關問題。 問(結合多個問題)︰ 你認為在亞當犯罪之前,地上是沒有死亡的,甚至連動物死亡都沒有,但你所引用的經文卻說︰「這就如罪是從一人入了世界,死又是從罪來的;於是死就臨到眾人,因為眾人都犯了罪。」(羅五12)這段經文說明死臨到眾人,卻沒有提到動物,由此可見動物並不會犯罪。在人類墮落之前,究竟可以用甚麼原因來解釋動物不會死亡呢?另一個問題是關乎神的六日創造,你堅持要按照字面的意思來理解六日創造(即是每日有24小時),但彼得說︰「主看一日如千年,千年如一日。」(彼後三8)這話似乎表明神所看的「一天」遠較24小時為長。請你透過月刊回答有關問題。 答︰ 首先,「日」這個字在聖經中出現過數千次,你怎知道彼得所指的「日」就是《創世記》第一章所用的「日」,而不是別處呢?就算兩者所用的「日」真的是相同,難道你可以將彼得所說的「千日」改為「億萬年」,以符合進化論的「假科學」嗎?你無法從聖經中找到任何支持進化論的經文。這其實是私意解經,而不是解經。假設世上的科學並沒有提出進化論,那些讀聖經的人也一定不會得出有關概念。世上的科學發展出進化論,純粹是因為進化論涉及數以億萬年計的時間,由此可見進化論與聖經不符。 此外,較彼得早1,500年活在世上的摩西曾說︰「在你看來,千年如已過的昨日,又如夜間的一更。」(詩九十4)難道彼得和摩西自相矛盾嗎?從主的角度來看,究竟一千年有多長︰是一天還是夜間的一更呢?絕不會兩者都是正確的。 很明顯摩西和彼得的說法並不是指神真的以千年為一日──他們當然更沒有說六日創造其實牽涉億萬年的時間!他們都是聖靈的代言人,他們的意思是︰神不受時間所限,即使是很長很長的一段時間,在神看來仍好像沒有甚麼似的。我們絕不能從這段經文中讀出其他意思來。 現在要回應你關於動物死亡和亞當犯罪的問題了。亞當犯罪,以致神要向其所有的創造物宣判死亡。神以「甚好」來形容祂所創造出來的萬物(創一31);若說神將互相殘殺、互相吞吃以及任何動物或其他生物的死亡形容為「甚好」,這看來不太合理。不錯,《羅馬書》五章十二節真沒有提及動物,但八章十九至二十三節卻清楚指出萬物一同承受因亞當的罪而來的咒詛,直至得贖者復活,「神的眾子顯出來」的時候,才得以脫離這咒詛。 問︰ 我們知道現今有很多福音派信徒都傾向宗教大合一運動,並將天主教教徒視為基督徒。有人認為︰你毋須向天主教教徒傳福音,因為他們和我們一樣都是得救的。你會怎樣回答這些人呢? 答︰ 首先我要指出一點,就是沒有人可以說所有在浸信會、循道會、長老會、公理會及信義會等教會聚會的人都是得救的。在任何的教會會眾中間,都總會有未得救份子,甚至有些新教教會的牧者仍未得救,會眾之中亦只有極少數的真信徒。這正是很多教會的現況,即使在那些曾致力傳揚福音的教會,情況亦然。 即使天主教教會符合聖經,我們仍要向天主教教徒傳福音。但實際的情況卻更是難以應付,因為天主教教會不但沒有傳揚真正的福音,更曾積極地(甚至粗暴地)將這福音壓制了超過1,500年的時間!有些新教教會和宗派即使已經變節,它們仍會將這真正的福音納入其信仰宣言之中──但天主教教會卻沒有這樣作。天主教透過教會會議和「要理問答」清楚表示其教義是不會改變的,這些教義不但將那真正的福音予以全盤否定,它所教導的更是假的福音。 不錯,根據天主教的官方教導,耶穌基督是神,祂透過童貞女成孕而來到世間,祂在十字架上為我們的罪而死,第三天從死裡復活,並會再來,但他們卻按照著自己的理念,在這些信條之上增添了與聖經並不相符的意義,包括︰馬利亞仍然是童貞女;耶穌仍然是嬰孩,或仍掛在十字架上;若人要從基督的死和復活之中得著赦罪,就必需要透過天主教教會及其神職人員和聖禮(以嬰兒洗禮起首),以及馬利亞、「聖人」和好行為等元素。天主教聲稱,彌撒中的餅和酒會轉化為基督的身體和血,讓教徒吃過之後便得著赦罪。就連教皇也不肯定自己會否得救。天主教教徒其實是個最大的宣教禾場,卻被人大大地忽略了,我們已於《騎在獸上的女人》( A Woman Rides the Beast )一書中解釋過這一點──這書曾幫助很多天主教教徒歸向基督,引導他們脫離這間假的教會(詳情請參看我們的書目)。Read more
question and answer
我們的主耶穌基督不斷施與他人,只要有人仍未得著豐盛,祂總不會收手……。祂是個時常普照大地的太陽,是經常降下的嗎哪……,是沙漠中的磐石,在其被擊打之處流出無窮的生命;祂的憐憫時常傾注大地,祂那愛的湧泉時常溢流……。 嘗過其筵席的,誰會不感到飽足呢?曾經與祂在一起的,誰會不感到滿足呢?……時間長河中的每一串流沙,裝載著其無窮無盡的憐憫……。 祂每天將慈愛如冠冕戴在我的頭上……,我的靈當如何頌讚祂呢?願我的頌讚,如同其豐盛一般延綿無盡!舌頭啊,你怎能靜默不言呢?「我的靈啊,要讚美主!」 ──司布真,節錄自2006年10月號的《Uplook》 我們不得不承認,教會正在瀰漫著一股不嚴謹對待真理、不分辨真理的氣氛,其影響比那些懷疑論者和不信者所帶來的衝擊可謂不遑多讓。今天有很多基督徒似乎完全不懂分辨真假……。倘若有一個傳道人很聰明、口才了得,而且十分熱心,即使他所講的道何等荒誕,他們也不會覺得他有甚麼問題……。他們……根本沒有分辨錯謬的能力。 ──萊爾主教(1816~1900,他們英國教會其中一名拼命維護福音派信仰的護教家)Read more
quotable
用大磨石来取利 凡使这信我的一个小子跌倒的,倒不如把大磨石拴在这人的颈项上,沉在深海里(太十八6)。当保罗彼得逊(Paul Petersen)(他是一名昔日的电视童星,曾参演《The Donna Reed Show》)评论琼贝奈特蓝茜(JonBenet Ramsey)被杀一事时,他问了一条重要问题︰「当你第一次从片段中看见六岁的琼贝奈特蓝茜时,你的心会否感到很沉重呢?当你明白那隐藏于其姿势背后的故事时,你会否感到心痛呢?究竟是谁教她摆出如此专业的挑逗姿势呢?难道你不会问『她参与选美有何目的』吗?……我甚至怀疑她可能根本从来没有机会过一个小女孩的生活。我常常想起她的面孔,她那天真无邪的目光,无法冲破化妆师弄在她身上的睫毛液、胭脂、头发造型和红唇。究竟这一切的背后是甚么呢?」( http://www.minorcon.org/littlegirllost.html ) 荷李活长年以来抢走了小孩子的童真,从Jackie Coogan、Judy Garland和其它童星的故事中,我们便会看见一个又一个丧失童真的悲剧。当玩具制造商向儿童销售玩具时,他们亦采用了如此缺德的方法。 保罗彼得逊问道︰「究竟是谁教她摆出如此专业的挑逗姿势呢?」美国的文化刻意容许人抢走小孩子的童年,使他们丧失如此宝贵的东西。这绝不是一夜之间促成的现象。1955年,「〔正在瑞士渡假的〕罗丝韩德勒(Ruth Handler)看见一个11.5吋长的洋娃娃,它拥有一条金色的马尾辫子、噘起的双唇和挑逗的眼神。「Lilli」是一出下流的德国漫画中的一个角色,淫荡非常,她被塑造成洋娃娃,但其销售对象绝非儿童。这卡物人物代表着色情,她是男士的恩物。」( http://xroads.virginia.edu/~ug02/sund/dreamgirl/chartoy.html ) 罗丝韩德勒买了三个同款的洋娃娃,然后交给Mattel的玩具设计师。他们稍将洋娃娃的性逃逗意味调低,其后于1959年在美国推出「Barbie」洋娃娃,却引起了家长和教育界的关注。「Barbie身穿黑白间条浴袍和高跟鞋,双眼经由眼线笔修饰,双耳戴上珍珠耳环……。Mattel曾征询心理学家恩斯特哈克(Ernst Dichter)的意见,将Barbie塑造成为一个具有胸脯而又爱不断追求购买新衣服的玩具,以教导少女们如何吸引和迷倒异性。不久Barbie便引起公众非议,他们认为Barbie将女性塑造成「不正经」和「衣着性感」的尤物,成为另一个贬低女性地位的例子。」(出处同上)他们的话说得十分之对。 Barbie热潮已成为历史。近年推出了一款名为「Bratz」的洋娃娃系列,自2001年起于美国热卖,单是2005年的销售数字便高达1亿2,500万。曾经有人将「Bratz Baby」系列中一个名叫「Sasha」的洋娃娃送给一名四岁女童作圣诞礼物,当女童拆开礼物时,「她发现这洋娃娃除了身穿一条绿色的卡其裙子之外(她还带了一条以婴儿奶樽为链咀的链子),亦穿了一条黑色性感透视内裤……。集制片家和文化评论家于一身的桑基尔孟(Jean Kilbourne),曾写成一本名为《Can’t Buy My Love: How Advertising Changes the Way We Think and Feel》(书名意译为︰《广告如何改变人的思维和感受》),他表示Bratz洋娃娃『比Barbie更露骨』,充满羞耻,将成年人对性欲的看法灌输给小朋友,使他们容易陷入一切与少年性行为有关的问题,令女孩子的形像降格为性感尤物,而男孩子则觉得性只不过是一件很随便的事情。(Campbell, Hartford Courant, 1/4/06)。 当彼得提及假先知时,他警句说︰「他们因有贪心,要用捏造的言语在你们身上取利。他们的刑罚,自古以来并不迟延;他们的灭亡也必速速来到。」(彼后二3)为说服家长Barbie是一件教育工具,不惜引用心理学家的说话来作支持,可想而知他的收入一定不俗。 有人认为,Bratz的外表叫人联想起以下画面︰「她们施上脂粉,总爱在街上流连,等候坐在豪华房车上的淫媒走出车厢」(资料来自2003年12月26日Sydney Morning Herald一篇名为「Meet the Bratz」的文章)。又有人认为︰「其它妈妈很乐意自己介乎9~12岁的女孩玩这些洋娃娃,而轻忽了它们背后的问题。」( http://collectdolls.about.com/od/ dollprofiles/p/bratzdolls.htm) 这些家长「轻忽」了一个难以接受的事实,就是他们的儿女成为了被人取利的对象︰这些小朋友的童真不但就此被夺去,而且他们的成年生活亦可能受到负面影响。当有些地方的儿童参军的消息(例如苏丹)公诸于世之后,便会有人关注儿童提早过成人生活所带来的问题,这表示当一个人还是儿童的时候,他们须拥有儿童的生活。有些试图为Bratz洋娃娃辩护的人会提出一些愚拙的理由,就是如此性感的洋娃娃其实代表着一种追求自主的表现,也是一种追寻享乐的想望。难道除此以外,就没有其它寻求快乐的方法吗? 有些人明白到这现象是多么危险。非牟利教育机构Media-Awareness的Cathay Wing表示︰「倘若我们四周都充斥着衣着性感的洋娃娃,我们不难理解为何社会上有些人会认为和小朋友发生性行为是没有问题的(摘自一篇刊于2005年7月17日Toronto Sun、名为「Selling Sex to...Read more
tbc extra

P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