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alert | thebereancall.org

news alert

〔《新聞週刊》2007年6月18日,作者Sharon Begley〕︰當某些專門用來醫治嚴重精神病(例如精神分裂或抑鬱)的藥物產生嚴重的副作用(例如作嘔、體重增加、視覺矇矓或性冷感等)時,沒有人會覺得這是甚麼一回事。但只有少數尋求心理治療的病人,明白到可能連說話都帶有危險──治療師則不會急於將之告訴他們。 美國食品和藥品管理局要求樽裝藥物附有安全及效用證明,但出自心理學家和精神病學家口中的療法則不在此限。一方面治療師對應否單單使用通過嚴格科學療效證明的療法而爭持不下,另一方面他們大部份都忽略了一些更基本的問題。Emory大學心理學教授Scott Lilienfeld表示︰「對於有害療法的問題,心理學界沒有太大的興趣。在那些通過測試的心理療法之中,大部份都曾至少為某些病人帶來害處。」 這 種不聽先賢說話的心態,反映出人們假設心理治療是無害的(即是在最差的情況下)。事實上,這種幼稚的信任應當完全摒棄──所謂「記憶恢復」療法產生假的記 憶(通常是童年時被性虐待),對家庭造成破壞。即使有文獻證實的治療風險足以彙集成小書一本,但那本被譽為臨床心理學家聖經、厚達821頁的《心理療法及行為治療手冊》(Handbook of Psychotherapy and Behavior Therapy),卻只用兩頁半的篇幅來探討其不良後果。 舉例而言︰「壓力事後輔導」(stress debriefing)乃專為曾經歷或目睹創傷的人士而設,以防他們出現「創傷後壓力症 」 (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的症狀。治療師會在歷時三至四小時的小組會面中,推動病人討論和「處理」他們的感受,並推動他們仔細形容他們所經歷或目睹的一切。根據對照研究,在那些接受過「壓力事後輔導」的人士之中,有很多較自行處理創傷的人士擁有更嚴重的PTSD症狀,可能是因為他們不斷重演創傷,繼而阻礙了自然康復。例如接受過「壓力事後輔導」的燒傷患者,經過了十三個月後,較沒有接受過心理治療的患者擁有更嚴重的PTSD症狀;經歷過撞車意外而又接受過該輔導的人士,經過了三年後,較沒有接受過有關輔導的人士對乘車更焦慮。 專為「 解離性身份疾患 」(dissociative-identity disorder)(前稱「 多重人格疾患」 ,multiple-personality disorder)而設的心理治療,蘊含更大的風險。有些治療師相信,對這些破碎的心靈來說,最能幫助他們的療法就是透過催眠,將其隱藏的身份(稱為「第二個我」)活現出來,或是協助這些「第二個我」互通信息而將之活出來。很不幸的是,Scott Lilienfeld在一篇發表於《 心理科學透視 》(Perspectives on Psychological Science )的文章中表示,很多「第二個我」促成了「自殘行為、自殺嘗試,以及言語和身體上的攻擊行徑」。此外,那些標榜「隨時與『第二個我』見面」的方法,很容易就會在心志薄弱的病人心中產生「第二個我」。Scott Lilienfeld表示︰「當越來越多『第二個我』出現時,病人要歸回獨一身份便會越來越難。」當人接受治療的年期越長,便會有更多「第二個我」出現,可見「很多甚至絕大多數的『第二個我』,不過是治療師不經意地提出來的意見而已」。「當心,不要叫身體的情況再壞下去」這句話,實在太輕率了。 我們很少人需要為「 多重人格疾患」尋求治療,但人人都會經歷憂傷──專為喪親而設的輔導卻未必每一次都是好的。在 2000 年 進行的一次研究顯示,在每十個喪失至親的人士當中,有四個的情況相信會因為沒有接受過傷痛輔導而更見好轉(這是與其他隨機編入「非治療小組」的病人作一比 較而得出的結果)。這情況對那些經歷一般傷痛的人士來說尤其明顯。在這類個案中,輔導有時會將傷痛延長和加深,較那些自行處理傷痛的人帶來更多憂傷和焦 慮。 聖塔克萊拉大學 ( Santa Clara University)心理學家Dale Larson認為40%這個數字很有可能是誇大了,但對於Scott Lilienfeld估計10%至20%接受心理治療的人士被治療所傷害,他卻表示同意。即使美國心理學會(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也承應有極多臨床心理學家施行「心理騙術」(psychoquackery)──這名詞是由Scranton大學心理學家John Norcross發明出來的。倘若我們對心理治療推行食品和藥品管理局級數的監管措施(儘管這做法有困難,尤其是心理治療的成效乃視乎治療師而定),「市面上就不會再出現『非主流療法』了」。 究竟「非主流」是何等非主流?按百份比而言,可說是十分之非主流。可是有數以萬計的人士,正接受帶有潛在風險的治療。藥物Vioxx早已被回收。接受風險高的心理治療之人士,肯定不會人人遭殃,正如服用Vioxx的人不是每一個都會患上心臟病。但心理治療值得注意的地方,就是很少病人知道原來「只是說說話」都可能對精神健康構成危害。 〔我們的補充︰上述一切可同樣應用於所謂「基督教心理學」。〕Read more
news alert

Pages

Subscribe to RSS - news ale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