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gust 2007 | thebereancall.org

August 2007

基督的十字架是全世界最具革命性的事情……,它遠高於人的意見,一切的意見最終要來到十架前受審判。 ──陶恕 時常等候神的人,隨時預備回應的祂的呼召。他活出一個喜樂的生命,即使死亡隨時臨到,他也能輕鬆面對。 ──奧雲 費爾瑟姆 (Owen Feltham) 那些心繫天國的人,毋懼將腳踏在墳墓裡。 ──(Matthew Henry)Read more
quotable
永恆的眼光 戴夫亨特 全人類均從亞當和夏娃那裡繼承了一種敗壞的性情,就是一種很普遍的「屬地思維」。由於他們只懂依循這樣的思考邏輯,因此他們「以自己的名,稱自己的地」(詩四十九11), 仿佛他們在地上的日子不會有終結的一天。按照理性的角度而言,我們當然知道我們在世的年日很是短暫,但我們所思、所行卻未能將此實況反映出來。難怪摩西這 樣說︰「求你指教我們怎樣數算自己的日子〔意思就是︰真正明白這些日子其實十分短暫〕,好叫我們得著智慧的心。」(詩九十12) 我 們幻想我們能逃避死亡,或想我們總可以暫時避過如此厄運,直至某些嚴重疾病或意外,在毫無徵兆、毫無預告的情況下突然來臨。事實上,無論人的身體於這刻是 何等的健康,死亡總是懸差一線。由於我們不愛思想、不愛談論這個令人不歡的課題,這就證明摩西所說的話是對的。我們實在需要藉著神的說話來得著幫助,使我 們得以運用永恆的眼光,來看我們在世短暫的年日。 所羅門說︰「往遭喪的家去,強如往宴樂的家去,因為死是眾人的結局,活人也必將這事放在心上。」(傳七2) 但我們在現今的喪禮中,總看見美麗的花牌和聽見獻給死者的悼念言詞,這樣的喪禮似乎將「遭喪」的意味減至最低,好讓出席的親友避免提及這件難以啟齒的事 情。對我們自己以及他人而言,我們不得不思想一個事實,就是人一切的想望、地位、財寶和理想,均以死亡為終結,無一倖免。 人若忽略了聖經關乎「人生短暫」的教訓,他就活像一個愚拙人。即使 荷馬 ( Homer)也於公元前八世紀的《伊里 亞特 》(Iliad)這樣宣告說︰「死亡以成千上萬的型態縈迴於我們的頭上,無人能避。」死亡和出生都是人生之常事;人們以歡喜滿足的心情迎接生命的誕生,卻十分抗拒死亡,認為它掠奪了我們本來擁有的東西。當我們心愛的人忽然死亡時,我們便會理解 米爾頓 ( John Milton ) 於《失樂園》 ( Paradise Lost) 中所表達的憤怒──原來任何人都會成為「這頭凶殘怪獸的食物」。 無論一個已死的人先前活了多久,那些有思想的人,就會明白 凱普萊特夫人 ( Lady Capulet)為何對茱麗葉感到如此憂傷︰「 死像一陣未秋先降的寒霜,摧殘了這一朵最鮮嫩的嬌花。 」但我們卻設法忘記一個無可推諉的事實,就是我們遲早都要被這頭「 凶殘怪獸 」吞噬。在風調雨順的日子,死亡尤其顯得毫無威脅可言。 耶 穌曾講過一個比喻,有一個遇著大豐收的財主這樣對自己說︰「我的出產沒有地方收藏……,要把我的倉房拆了,另蓋更大的。……要對我的靈魂說︰『……你有許 多財物積存,可作多年的費用,只管安安逸逸的吃喝快樂罷。』神卻對他說︰『無知的人哪,今夜必要你的靈魂,你所預備的,要歸誰呢?』凡為自己積財,在神面 前卻不富足的,也是這樣。」(路十二16~21) 死亡最嚴重的後果,並不是人生苦短這麼簡單,而是死亡之後所發生的事情。聖經說︰「死後且有審判。」(來九27)對我們這些基督徒而言,死亡已失去其鈎,因為基督已代替我們受死和復活了。究竟誰能憑著自己一生所作的事情,得以滿有信心地站立於基督的審判台前,毫無悔疚和羞恥,只有喜樂呢?到了那一天,深信必有人流著極其懊悔的淚水。 有 一天我必要站在我的主和救主面前,而且這一天又越來越近,每當我想到這個既嚴肅又可怕的事實時,我就常感到不知所措。我知道神對我的愛既沒有限量,亦存到 永遠;雖然祂是我的救贖主,但也是我的創造主,祂賜我匆匆的一生讓我管理,因此我將要向祂交待我所作過的一切事情。感謝主,神應許要「擦去……一切的眼 淚」(啟七17;二十一4),而每一個真心信主的人都「要從神那裡得著稱讚」(林前四5)。神藉著基督完全地償付了罪所帶來的懲罰,赦免了人的罪,因此那時不再有眼淚,只有永恆的福樂。 無 神論者認為「死就是一了百了,一切感覺不復存在」,並試圖說服自己和別人接受這樣的見解。但自遠古以來,人類不論屬於甚麼民族,均深深地認定死亡並不是人 類存在的終結。人類按照其本能,得以知道人是個有靈的個體,人憑著肉體住在地上的日子十分短暫,肉體終會死亡,但靈仍然存在;人若要否定這本能,就不得不 花費九牛二虎之力。除了聖經的見證之外,我們亦可以按照科學的角度來輕易地證明這個人所共知的信念。 我 們的思想能明白「真理」、「公義」或「恩典」這些不能觸摸的概念,這是毋庸置疑的。人類每一天都要明白和運用數以百計類似的概念,這些概念不能以實物形 容,沒有具體的形態,不佔有任何空間,明顯也不屬時間和感官這些可供具體觀察的科學範疇。沒有一件實物能產生和秉持這些思想,這是顯而易見的,這亦解釋了 為何腦袋並非一切思想的來源,因為我們不會等待腦袋吩咐我們作它要我們作的事!我們的思想,源自我們──也就是住在肉體裡頭,有靈又有魂的個體。 事實上,一切思想都屬非物質領域,沒有任何空間位置和具體的形態,因此結論清楚不過︰人乃是非物質領域的個體,住在一個短暫而屬物質的驅體之內。人(而非其腦袋)就是其思想的創構者和維護者。 雖 然死叫人離開其賴以住在地上的驅體,靈與魂(也即是人的真我)卻不會也不能消滅。動物的情況是如何的呢?我們與牠們一樣有驅體,而且在表面的身體表徵上也 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因而衍生出進化論這類既可笑又不合乎科學的理論,但人類與動物世界之間,存在著巨大而永不能相合的差異,這是甚麼呢?曾經為無神論者、 現已成為基督徒的Mortimer J. Adler,在其著作《The Difference of Man, and the Difference it Makes》中指出,人有能力構想出不屬物質領域的概念,並以言語將之表達出來,由此可見人類與非人類生物之間存有莫大的差異,大得連進化論也不能消弭。 我 們可以用很多其他的方法,來證明我們的思想並非源自腦袋,例如按著常理而言,我們不會因著人擁有道德倫理觀念而稱讚腦袋,正如我們不會「誠實」來形容肝 臟,或用「缺德」來形容腎臟一般。再者,人也不能用「我的腦袋吩咐我這樣做」來作藉口,因而不用為自己的思想或行為負責。人得以甘願地付出無私的愛、愛慕 真理和美善、憎恨邪惡,和尋求終極的滿足,這一切皆不是源自身體任何一部份(包括腦袋)的原子、份子或細胞。 對一個人的真我而言,身體不過是個暫時的居所,也不過是讓人生活於物質宇宙中的工具而已,因此我們沒有理由相信,死亡就是人類意識存在的終結。反而我們可得出一個結論,就是死亡可將靈與魂從身體中釋放出來,體會另一個更真實的層面。 死亡無疑為我們的身體帶來終結,但身體的死亡不會使靈與魂消滅,因為它們並不屬身體,它們存在於身體裡,並作出有意識的選擇。而這些選擇的責任,則由思想者(而不是身體)承擔,因為他要對自己的思想、言語和行為負責。 大約250年前, 勞威廉 (William Law) 提及一個「很富有而忙碌的年輕商人」,這人「將於35歲時去世」。當這人的朋友到來向他表達慰問時,他說出以下的話︰ 「你們以憐惜的眼神看著我,並不是因為我未準備好面對那位活人死人的審判者,而是因為我快要將一門很賺錢的生意,留在我的墳墓旁……。世上還有哪事,比這更愚拙呢? 當我們的朋友Lepidus 正為著參與筵席之緣故而悉心打扮時,他便突然去世了。難道你們認為,他未能於去世前參與那場筵席,這就是他的痛苦嗎?對我們而言,飲宴、事業和享樂等似乎都是很重要的事情,但只要死亡一臨到,這一切就要顯得何其渺小……。 倘若我現在就要進入神的喜樂之中,難道要因著這事於我40 歲之前臨到我身上,便感到哀傷嗎?當我還未有機會進一步討價還價時,進天堂會否是一件令人難過的事? 倘若我是其中一個失喪的靈魂,但我要到年老並十分富足時方才體會這真相,難道我還有甚麼原因來為此歡喜嗎……?審判正是我下一件要面對的事情,永恆快樂或痛苦快要臨到我身上,於我而言,世上一切的享樂和興隆皆仿如無物……。 但親愛的朋友啊,叫我感到驚奇的,就是我不常想到這些事……!小小的健康問題,或商店的生意不佳,竟能促使我們對這些重大事情無動於衷,但這些事情卻又如此飛快地臨到我們,實在十分奇怪!」 自殺的人,幻想自己可藉此了斷人生的種種痛苦與悲傷,但其實他所踏上的,很可能是一條引向永刑的道路。而其中一件叫他永遠懊悔的舊事,就是他拒絕了基督的贖罪恩典,並自行了結生命,從而失去了得救的最後機會,斷定了自己的終局! 基督曾藉著兩個人物的生與死,刻劃出每個人於死亡之時皆會面對的兩種命運,或是這個,或是那個。這個並不是以虛構人物組成的寓言故事,乃是真實的,因為其中一個人物是有名字的(在基督所說的寓言故事中,那些人物是沒有名字的)。祂這樣說︰ 有一個財主穿著紫色袍和細麻布衣服,天天奢華宴樂。又有一個討飯的,名叫拉撒路,渾身生瘡,被人放在財主門口,要得財主桌子上掉下來的零碎充飢……;後來那討飯的死了〔與其他得救的人一同獲亞伯拉罕的熱切歡迎〕……,財主也死了〔縱然財富萬貫,也不能叫人的壽數多加一刻〕……,他在陰間受痛苦,舉目遠遠的望見……。(路十六19~31) 無論一個人可活多久,一生的年日始終十分短暫。雅各說︰「你們原來是一片雲霧,出現少時就不見了。」(雅四14)摩西說︰「轉眼成空,我們便如飛而去。」(詩九十10) 與那了無窮盡的永恆相比,人一生的平均壽數如同無物。當我們以這個永恆的角度來過我們的生活時,便能夠清楚明白,世人用短暫的享樂、名譽和權力來換取火湖 中的永刑,實在十分愚拙,耶穌認為這樣的選擇甚為短視和不美︰「人若賺得全世界,賠上自己的生命,有甚麼益處呢?」(太十六26) 年少的摩西運用了永恆的角度來面對抉擇︰「摩西因著信,長大了就不肯稱為法老女兒之子。他寧可和神的百姓同受苦害,也不願暫時享受罪中之樂。他看為基督受的凌辱比埃及的財物更寶貴……。」(來十一24~27)另一方面,很多人卻以「在天堂永遠與主同在」的福份,來換取地上短暫的好處。 短暫?這是不錯的,因為撒但曾於「霎時間把天下的萬國」都指給基督看(路四5)。從永恆的角度來看,天下的萬國只存在於霎時間。若有人要從撒但(林後四:4稱之為「世界的神」)那裡得著轉瞬即逝的尊榮,因而棄絕主,放棄天上的永恆賞賜,他很明顯是個愚拙人。 我們可以從但以理的例子,明白到地上的榮譽不過是捉影捕風。伯沙撒王讓但以理在不用作出任何信仰妥協的情況下,使他「身穿紫袍,項戴金鍊,在我國中位列第三」(但五16),但以理卻這樣回答說︰「你的贈品可以歸你自己,你的賞賜可以歸給別人。」(17節)他知道王的國將於數小時內終結。 但伯沙撒王卻如此下令︰「人就把紫袍給但以理穿上,把金鍊給他戴在頸項上,又傳令使他在國中位列第三。當夜,迦勒底王伯沙撒被殺。瑪代人大利烏……取了迦勒底國。」(29~31節)這可說是歷史上其中一件最短暫的升官個案!再者,世上的一切獎賞皆不能存至永恆。 當 基督徒面對從人而來的稱讚時,不知應否刻意追求或接受的時候,他們當以「你的賞賜可以歸給別人」的心態來予以回應。很不幸的是,教會卻不斷爭取世上的榮 譽,讓很多基督教領袖得以自詡一番。現今有很多牧者、傳道人、作家和基督敎領袖在其名字上加上虛假的博士名銜,並堅持要求別人這樣稱呼他們,但其實這些名 銜不過是從「 文憑工廠」中購得,這可說是現今福音派的一大醜事!倘若他們堅持用永恆的眼光來看事物,就不會陷入這虛浮的試探中。 沒 有任何一件事,比這個永恆的眼光更能推動我們與別人分享基督的福音。我們每天遇見不同的人,他們的靈魂永不會消滅,他們即或在神面前享受永恆的福樂,即或 接受永遠的刑罰。但願我和每一個庇哩亞人,都緊緊地將這永恆的眼光持守於心中,將更多的人從那引向滅亡的道路中拯救出來,引導他們走那條引向永生的窄路。Read more
feature article
Como parte de la naturaleza pecaminosa heredada de Adán y Eva, toda la humanidad está plagada con una obsesión epidémica de "pensar solamente en asuntos de la tierra en que vivimos" Encerrado en ésa perspectiva, "los hombres dan sus nombres a sus tierras" (Salmo 49:11) como si sus días en...Read more
feature article
Mystic Madness: Spiraling Down into the Pit [Excerpts] In spite of all the warnings being sounded in the church by various discernment ministries concerning the occult connection to centering/contemplative prayer, the practice is gaining, not losing, strength in the Evangelical church. But we’re merely looking at the beginners – the...Read more
TBC Today
This is the pdf version of the August 2007 The Berean Call .Read more
newsletter
When the Well Runs Dry... Fifteen years ago, when I moved my family to Central Oregon so that I could help Dave Hunt start The Berean Call, I bought a house that required a well for its water supply. The well was one of the highlights of my life in...Read more
tbc notes
Dear Dave Hunt, I am very, very excited about all the topics and the true preaching you and T.A. McMahon are presenting. We so need teachers with a firm foundation on Jesus Christ alone and nothing else beside it, for [anything] else would be [spiritual] adultery. WM (email Australia) Dear...Read more
letters
By Sharon Begley, Newsweek June 18, 2007 issue: No one bats an eye when a drug for a severe mental illness such as schizophrenia or depression causes serious side effects such as nausea, weight gain, blurred vision or a vanishing libido. But what few patients seeking psychotherapy know is that...Read more
news alert
Question: The enclosed copy of Mart De Haan's "Been Thinking About It" column in Our Daily Bread , June 07 issue, raises serious questions in my mind. He seems to be saying that Matthew was mistaken in his writings concerning fulfillment of certain prophecies. As if the Holy Spirit would...Read more
question and answer

P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