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示錄密碼》如何解讀「世代」
──跟漢尼葛夫上一課「文字遊戲」
聖經預言可引起爭論──當人一方面聲稱自己深信「解經原則」,另一方面又將一套神學思想強加於聖經之中,這是不能解決問題的。很不幸的是,漢尼葛夫Hank Hanegraaff)的新書《啟示錄密碼》(The Apocalypse Code)卻同時犯了這兩大錯誤,值得深究。
《啟示錄密碼》一書被推崇為「啟示錄解碼器」。按內容而言,漢尼葛夫的解碼方法是失敗的。事實上,他致力建構自己的演繹系統和抨擊黎曦庭(Tim LaHaye,他是《末日迷蹤》小說系列的作者),這較他為花在按背景讀經的時間為多。漢尼葛夫暗示說,黎曦庭的解經方式,與克林頓就其性生活撒謊可謂不相伯仲(注1),難以於「推動人們忠於聖經」一事上成為榜樣。可是,他發明了一套稱為「解經末世論」(exegetical eschatology)的系統,並以英文字母「L.I.G.H.T.S.」來簡稱之。事實上,他這套系統亦難以發現任何有關「忠於聖經」的證據,請看看他如何評論《馬太福音》二十四章中耶穌所說的話。
漢尼葛夫認為,當耶穌提及「你們」或「這世代」這些字眼時,祂的意思是指凡聽見祂說話的人,無一次例外。他將自己的神學理論,凌駕於耶穌的明確教訓之上,以達致其目的。
根據《馬太福音》二十四章,門徒向耶穌提出一條很清晰的問題︰「甚麼時候有這些事?你降臨和世界的末了,有甚麼預兆呢?」(太二十四3)耶穌在回答時,便將自己「降臨和世界的末了」之前所將要發生的事情,精確無誤地列舉出來,此等事情包括假基督(第5節)、打仗和打仗的風聲(第6節)、國(種族)要攻打國(第7節),以及多處的饑荒和地震等(第7節)。這一切不過是「災難的起頭」(第8節),還有其他事情,包括︰信徒會因為主的名而被列國所恨惡、很多假先知將要興起、傳福音將成為向列國作見證的機會,以及「大罪人」(但九27)會站於聖所之上。耶穌所論及的,絕不只是以色列於主後70年所遭遇的事情這麼簡單。雖然提多王(Emperor Titus)曾大施逼迫,但無人會認為這是「從世界的起頭,直到如今,沒有這樣的災難,後來也必沒有」(太二十四21)。主後70年並沒有人類滅絕的危機,而猶太人所經歷的,亦不及納粹大屠殺般可怕,因此這不能完滿解釋耶穌的話。
漢尼葛夫用一個陳腔濫調(卻又完全不適當)的比喻來「解釋」《馬太福音》二十四34︰「假設我對兒女說︰『讓我告訴你們,我若不帶你們到迪士尼樂園,這一天是肯定不會過去的。』你認為他們會否抓破頭顱,並猜想我心中究竟是不是指將來的兒女嗎?」(注3)無論他的兒女如何努力抓頭顱,他的比喻根本不能與這段經文相提並論。倘若漢尼葛夫說明先要達致某一些條件(耶穌是這樣作的),才會啟程前往迪士尼樂園,他的兒女就會明白這個旅程是會延期的,條件是他們要留意父親所說的話。
在34節中,耶穌清楚指出「這世代還沒有過去,這些事都要成就」。到了主後70年聖殿被毀時,這些事還未成就,很明顯祂的話並不局限於那些聽見祂說話的門徒。在這情形之下,漢尼葛夫須運用其獨有的文法規則。正如先前指出,他堅稱每逢出現「這世代」一詞時,其意思乃單指那聽見有關說話的一代(太二十四34、可十三30、路二十一32)。我們已討論過《馬太福音》二十四章,而《馬可福音》十三章和《路加福音》二十一章的經文也明顯記載了一些於主後70年沒有應驗的事情,這跟《馬太福音》的經文所描述的吻合。
很可惜的是,漢尼葛夫為進一步扭曲聖經,更援引了著名無神學家羅素(Bertrand Russell)的幫助──並以「世界級哲學家和頂級學者」來介紹羅素(注4)。但《詩篇》十四1卻稱那否定神的羅素為「愚頑人」。漢尼葛夫對黎曦庭的評語,肯定不及其對羅素的評語般仁慈︰「對一個有判斷能力的懷疑論者而言,黎曦庭的抗辯之可信程度,跟克林頓的笑話可謂不相伯仲,『這視乎「是」這個字是甚麼意思』。」(注5)漢尼葛夫將羅素奉為「權威」,認為這無神論者的立場是可取的。
漢尼葛夫於引用羅素的說話時沒有表示半點質疑,並引述了《我為什麼不是基督徒》(Why I Am Not a Christian) 的其中一段,從中可窺見這位拒絕基督的羅素如何演繹主的說話。羅素指出,當耶穌說「不要為明天憂慮或類似的說話時,……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祂認為祂很快就要再來。」(注6)這簡直是廢話連篇!漢尼葛夫應知道這一切,他卻給羅素大開方便之門。權宜之策跟政治一樣,可將風馬牛不相及的東西團結在一起。
他繼而引述了史懷哲(Albert Schweitzer)的話,並將史懷哲形容為「偉大的宣教醫師和新約學者」……(注7),其實他應當加上「自由派異端」一詞。然而漢尼葛夫仍引述史懷哲的話,因為這些話成為了這位自稱「聖經解答者」(Bible Answer Man)的支持。至於何謂「近」,耶穌說了些甚麼話?在《馬太福音》二十四34之前為33節︰「這樣,你們看見這一切的事,也該知道人子近了,正在門口了。」「這一切的事」是不是都在主後70年之前發生了?當然沒有!
漢尼葛夫試圖建立他認為較好一點的意義,這跟「耶和華見證人」致力就基督的神性進行批判相類似,他們認為無論將一個字放在任何的一個背景,它總具有相同的意義。「耶和華見證人」以希伯來語中「lechem」一字作解釋,這字通常(而非經常)譯為「飯」,他們想,既然要保持一致,這字的唯一意思不應為「飯」嗎?事實上,「lechem」可譯為「飯」、「肉」和「餐」,而根據猶太註釋家,這字亦可指犧牲祭中的任何一部份。
總括而言,漢尼葛夫忽略了經文的背景,並堅持人為的定義,因此他的敘事手法,乃建基於虛假的推論、乏力的例子,以及那些跟他立場一致的人士的見解之上。
文章作者︰愛德溫紐比(Edwin Newby)
注︰
1.Hank Hanegraaff, The Apocalypse Code, Thomas Nelson, 2007, 70.
2.Elliot Miller, "You're Writing a Book about What?," Christian Research Journal, 30:2, 3.
3.Hanegraaff, Apocalypse, 81.
4.同上., 75
5.Hank Hanegraaff, "Apocalypse When?", Christian Research Journal, 30:2, 15.
6.Hanegraaff, Apocalypse, 76.
7.同上